陈建兵教授荣获德国冯·洪堡研究奖
祝贺!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3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当选院士
第八届长三角地区结构工程青年学者学术沙龙在同济大学举行
葛耀君教授荣获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荣誉会员(Honorary Membership)大奖
祝贺!朱合华院士入选2023年上海“科技期刊杰出科技人物”
陈建兵教授当选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12月
第二届全国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暨人才培养研讨会二号通知中国∙上海2023年12月16-18日01会议背景智能建造专业的设立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建筑业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范式的关键举措。同济大学于2017年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并获批国内首个“智能建造”本科专业,以土木工程学科为基础,融合机械、控制、计算机、经济与管理等学科知识,培养面向未来的专业基础牢、交叉基础全、创新能力强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2020年12月18日,同济大学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土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和指导下,主办了“首届全国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暨人才培养研讨会”,搭建了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交流合作平台,围绕智能建造专业内涵、培养理念、培养标准、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创新实践、师资队伍、质量保障等开展了兼具前瞻性与操作性的研讨。同时,土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门成立了智能建造专业教学指导小组,推动智能建造专业建设的发展。目前,获批设置智能建造专业的高校已达百余所,毕业生已逐步走向社会;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建造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和变革,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对于智
第二届全国智能建造学术大会二号通知中国∙上海2023年12月14-16日01会议背景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支撑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推动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发展。近四十年来,尽管中国已建成举世瞩目的超高层建筑、超大跨度桥梁、超深超长隧道,但建筑业仍未摆脱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窠臼,与城乡高质量建设、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有必要将3D打印、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建筑产业相融合,从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防灾与运维等多个前沿方向,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的转变和建造范式的变革,助力我国从“建造大国”迈向“建造强国”,从“中国建造”迈向“中国创造”,最终促进中国社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为了凝练智能建造的概念内涵、技术体系和产业范式,研讨智能建造科学问题、核心算法和关键技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同济大学、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起并于2020年12月15-17日主办了“首届全国智能建造学术大会”。为了进一步展示智
11月
诚 挚 邀 请▼第二届全国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暨人才培养研讨会一号通知01会议背景智能建造专业的设立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建筑业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范式的关键举措。同济大学于2017年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并获批国内首个“智能建造”本科专业,以土木工程学科为基础,融合机械、控制、计算机、经济与管理等学科知识,培养面向未来的专业基础牢、交叉基础全、创新能力强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2020年12月18日,同济大学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土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和指导下,主办了“首届全国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暨人才培养研讨会”,搭建了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交流合作平台,围绕智能建造专业内涵、培养理念、培养标准、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创新实践、师资队伍、质量保障等开展了兼具前瞻性与操作性的研讨。同时,土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门成立了智能建造专业教学指导小组,推动智能建造专业建设的发展。目前,获批设置智能建造专业的高校已达百余所,毕业生已逐步走向社会;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建造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和变革,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对于智能建造教育教学理念、学
诚 挚 邀 请▼第二届全国智能建造学术大会一号通知01会议背景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支撑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推动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发展。近四十年来,尽管中国已建成举世瞩目的超高层建筑、超大跨度桥梁、超深超长隧道,但建筑业仍未摆脱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窠臼,与城乡高质量建设、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有必要将3D打印、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建筑产业相融合,从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防灾与运维等多个前沿方向,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的转变和建造范式的变革,助力我国从“建造大国”迈向“建造强国”,从“中国建造”迈向“中国创造”,最终促进中国社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为了凝练智能建造的概念内涵、技术体系和产业范式,研讨智能建造科学问题、核心算法和关键技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同济大学、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起并于2020年12月15-17日主办了“首届全国智能建造学术大会”。为了进一步展示智能建造最新科研成果和工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同济大学,主要从事土木工程防灾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解决我国重大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为了充分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的作用,促进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本着“开放、竞争、合作”的运行机制设立开放课题,支持与本重点实验室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相关的基础研究项目,并鼓励应用基础和交叉学术研究。一、2023年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征选内容如下:研究方向一:工程结构全寿命防灾地下储能结构全寿命周期服役性能演化理论研究研究方向二:重大结构多灾害防治地震-火灾作用下的混凝土损伤基础理论研究方向三:土木基础设施智能减灾多源数据-领域知识驱动的地下空间运行异常性态辨识与诊断方法研究方向四:城市防灾韧性提升城市TOD高层建筑综合体抗震防灾安全与振动舒适度研究研究方向一:工程结构全寿命防灾课题名称:地下储能结构全寿命周期服役性能演化理论研究1.研究内容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以取代化石能源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可再生能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性、随机性和地域性。利用地下空间大规模安全高效储能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应用
08月
“不确定性世界漫游指南”系列科普丛书通过系列绘本方式,讲述了风险学相关知识,帮助小学生及公众树立风险意识、理解日常生活事件背后的风险学原理、理解日常生活事件背后的风险学原理、培养利用基本风险学知识进行风险决策甚至管理的能力,为我国防灾减灾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的科普资源支撑。什么是不确定性?如何发现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风险?还能给风险“查户口”吗?又怎样让风险“参加考试”呢?8月17日,同济大学出版社、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邀请了作者同济大学张洁教授来为我们答疑解惑。活动时间:8月17日14:30—15:30活动地点: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市延安中路1000号)东二馆5105室报名链接:http://tongjipress.mikecrm.com/Sh1SgQz*本场活动免费。根据上海书展整体安排,进入会场请提前购买书展门票。
由国家计委批准建立
直流吸式风洞风洞建成TJ-1号
国家教委批准对外开放
通过国家科委正式验收成为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运行费评估中被评为B+级
TJ-3大型边界层风风洞建成
在第一次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A级
两院院士
国家杰(卓)青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学科
获奖项目
中文专著
EI/SCI论文
发明专利